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0898-08980898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youweb.com

第二系列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第二系列

数字赋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都实践

更新时间:2025-08-07 03:56:58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在新时代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数字化转型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以顶层设计为指引优化智慧城市架构,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智慧化服务生态体系,以数字化政务平台为基础构建政社互动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和治理融合,探索形成“技术赋能+制度创新”驱动城市高效精准治理、以数字技术拓展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强化数字技术支撑效能、推进数字包容的技术适配等实践路径。

  习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202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为核心,推进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1]。四川省成都市作为我国7个超大城市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正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面对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现实挑战,成都市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导向,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以智慧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探索形成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典型样本。

  成都市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打造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政府与社会多元共治的智慧蓉城核心中枢系统,搭建一体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城市数字基座;构建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双向赋能支撑体系、全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支撑体系、区域协同和运行保障支撑体系,为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撑。

  以顶层设计为指引优化智慧城市架构。成都市围绕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开展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原则,强调将技术和制度进行有机结合。2020年,当地政府出台《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生活服务、风险防控、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建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技术+制度”的双重支撑。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打造智慧化服务生态体系。成都市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如,在公共服务领域,成都市借助数字技术提高公共服务覆盖率,打造的“天府市民云”一站式“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接入60余个市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的240多项市级服务,超500项区(市)县特色服务。为促进居民全面发展,成都市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推进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建设,通过整合数字图书馆、博物馆资源,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针对有需求群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以数字化政务平台为基础构建政社互动体系。成都市通过构建政府数字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由传统的线性结构向扁平化分布式结构转变,拓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渠道。如,成都市成华区成立智慧城市治理中心,打造安全防控平台、政企互动平台和政民互动平台,聚焦智能化便民服务,推动政府服务贴近群众生活以及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可视化功能确保服务透明化,进而提高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可能性[2]。

  为加快推进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成都市着力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高效工具体系。如,建设成都市大数据中心(成都市网络理政中心),开发“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对接连通全市60余个行业部门、260多个生产和管理系统,形成高效协同的数字化治理架构;推动融合共用,整合政法、公安、交通等关键领域资源,接入物联感知点位设备,打破部门及行业的数据壁垒,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开展“数据大会战”,建成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库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通过建设集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天府蓉易办”平台,覆盖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有效打通“城市大脑”与基层管理的“神经末梢”,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居民办事的便利度。

  成都市不断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统筹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以加快技术和治理融合为主线,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渠道,强化数字包容的技术适配性,形成了数字技术支撑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创新路径。

  技术赋能通过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效率、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与制度调适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一方面,在城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然而,“技术狂欢”背后隐藏着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需不断驱动制度创新,推动制度框架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技术应用场景与治理需求。这一过程不仅确保了技术应用的合规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度创新,有效规避了技术单边驱动引发的治理脱节风险。另一方面,制度框架为技术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规范,确保技术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通过制度保障数据安全和权责合理分配等,有效避免了技术滥用和数据泄露等问题。技术与制度相互塑造,通过二者的深度融合激发协同效应,促使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动态演进——技术倒逼制度创新,制度引导技术向善。

  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制度和技术应用,促进技术和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理念—体制—技术”一体化治理框架,将制度创新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相结合,优化城市治理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水平[3]。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在保障信息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创新,提升政策执行效能[4]。在制度层面,以分权化、扁平化机制倒逼治理结构转型,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并借助“技术—制度互嵌”推动创新政策的扩散与落地[5]。最终,以技术支撑强化治理能力,以制度优化规范治理边界,形成高效、精准且包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以数字技术拓展协同共治参与渠道,本质上是将技术工具与社会治理逻辑深度融合,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借助数字技术搭建高包容的线上平台,能够突破传统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参与成本高等瓶颈,使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能够实时表达诉求、贡献智慧。这种数字技术赋能的共治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还可以通过透明化流程增强公众信任感,激发社会内生治理活力,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支撑[6]。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高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的资源和信息流,打破传统治理中的信息壁垒,实现跨主体高效协作与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治理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大幅度地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决策科学性。同时,推动移动终端、在线系统等工具在基层治理中的深度应用,降低公众参与门槛,增强治理透明度和互动性。在此基础上,同步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机制与适配数字化的制度体系,形成技术与规则的双向赋能,既能保障多元主体协作的规范性,又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通过社交媒体、智能反馈等数字化渠道,政府能够动态捕捉民意、吸纳社会智慧,将碎片化的诉求转化为系统性治理方案,最终构建起多方共建、实时响应、持续优化的协同共治生态。

  强化数字技术的支撑效能是推动城市社会治理高效运转和持续创新的关键引擎。数字技术的支撑效能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激活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最终实现社会运行成本降低、服务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协同效应。

  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支撑效能需多措并举。一是夯实数字基础,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信息高效传输[7]。二是构建统一治理平台,整合跨部门资源与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同时,同步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动全域数据共享,提升治理协同效率。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与推动人才向基层下沉等方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人力短缺问题,为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四是优化治理结构,以扁平化组织提升信息传递效能,依托数字技术精准预警风险,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建立智慧平台,强化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推进数字包容的技术适配是城市社会治理应对数字化转型深层矛盾的关键举措。通过建设普惠性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公平的数据资源分配机制,既能解决技术接入层面的物理鸿沟,又可着力消除因数字技能差异、算法偏见等导致的隐形不平等。以制度创新引导技术设计向人文关怀转向,通过社区支持网络提升特殊群体的数字能力,将其纳入治理参与链条,实现技术赋权与社会公平的互促。

  这种适配模式有效衔接了国家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一方面,强化了数字治理的伦理约束,另一方面,激发了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最终形成效率与包容并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的可持续治理生态,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技术推进城市社会治理中的数字包容,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应用与多元需求的适配体系。政府需通过建设覆盖数字身份、数据管理的普惠性基础设施,为全民提供均等化参与公共服务的技术入口。同时,依托包容性政策明确数据使用规则,平衡隐私保护与资源共享,减少因资源占有差异导致的数字不平等。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加强社区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降本增效,解决社区数字包容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8]。社区层面需借助基层组织力量,通过场景化培训与动态需求反馈机制,帮助不同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增强技术应用的人文温度。此外,政府应以具体治理场景为导向优化技术设计,通过开放共享的数字公共产品,促进标准化与灵活性的统一,确保技术方案既能满足通用规范,又可精准适配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最终形成基础设施支撑、制度保障、能力培育与场景优化协同作用的包容性治理生态。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乡融合背景下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CJJ24ZD35)阶段性成果。〕

  [1]陈水生.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6):72-80.

  [2]谢小芹.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成都市的经验观察[J].探索,2024,(01):90-102.

  [3]清研智库.实现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的创新路径[C].北京:清研智库系列研究报告,2021,(04):2-3.

  [5]张天.城市社会治理政策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21.

  [6]陈荣卓,万新波.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运行机理及改革进路[J].改革,2024,(12):138-148.

  [7]左海童.数字化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4.

  [8]荣越,张俊,商宪丽.赋能社区组织促进居民数字融入:国外实践及其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4,(11):41-49+75.

  (作者简介:张磊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数字政府与网络治理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悦臣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吴宝家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琼ICP备xxxxxxxx号